这个话题非常不错哈,中国确实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了,这里面存在非常多的商业机会,而日本已经是老龄化社会,有不少值得参考的地方。
数据显示,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尚未达到日本的水平。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这一关键指标来看,中国目前为15%,而日本高达30%。
然而,中国老龄化的进程更为迅猛,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时间窗口正在缩小。数据显示,中国当前的老龄化水平与1994年的日本相当,但预计中国达到30%的老龄化比例不需要30年。
在日本,针对老年人的消费业态颇具特色。以Club Touri为例,这家日本最大的老年人旅行社,尽管营销手法传统,如邮寄实体杂志介绍旅行目的地,却取得了巨大成功。自1993年成立以来,年收入已达1600亿日元,约合人民币100亿。尽管旅游业利润率不高,且日本人工成本较高,该公司利润率维持在2%左右。
Club Touri提供的旅游产品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,如定制的旅游专列火车,内部装修后可举办各类活动,如演讲、表演等,连接京都、大阪等旅游城市。在中国,类似的定制专列更多服务于家庭亲子,而非老年人。
此外,Club Touri还提供多种主题旅游,如登山、美食、摄影等,每个系列都配备专业讲解和老师,分享知识。对于追求深度信息的用户,还有历史游;对于热爱运动的用户,有骑行游和马拉松游。
日本另一个针对老年人的业态是老年健身房,如专为老年女性设计的「Curves」。它提供的服务不是增肌或减肥,而是康复性操课,调节身体机能,预防疾病。Curves的选址策略巧妙,通常位于超市或地铁旁,方便老年女性顺路健身。与韩国限制老年人进入健身房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。
Curves在日本拥有超过2000家门店,而中国最大的连锁健身房品牌「乐刻健身」仅有1300家门店。Curves最年长的会员已101岁。
Curves的母公司还开发了「老年KTV」,进一步拓展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。
然而,银发经济创业也存在挑战。在中国,明确将用户定义为“老年人”可能会因“不服老”的心态影响购买决策。老年人品牌需要在产品设计上多为老年人考虑,但在营销上少强调这一点。例如,我在长沙投资的「东茅街茶馆」,虽未标榜为银发经济,却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消费者。
在运动鞋服领域,安踏、耐克、李宁等品牌都希望树立活力、挑战、不畏艰难的形象。相比之下,足力健等主打老年人的品牌,则更多在产品上优化,少在营销上强调。
日本的消费品公司以细腻的产品设计和用户洞察著称。如亚瑟士在打造面向老年人的产品时,强调产品的改进,如添加防滑材料,设计易穿脱的鞋舌。
市场调研显示,日本最著名的消费品公司,如无印良品、优衣库和宜得利,其核心消费群体并非年轻人。这与欧洲快时尚品牌在日本的弱势形成对比,优衣库主打无年龄差、全年龄段皆可穿着。
中国许多消费品品牌将18-35岁的一二线城市女性用户作为目标受众,但这是否是长期可持续的定位?未来中国社会是否还需要那么多迎合年轻人的品牌?年轻人能否一直是中国的消费主力?
这些品牌有其合理考量: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,消费习惯尚未定型,有机会深入用户心智。相比之下,老年人更保守,难以取得信任。
染博士的创始人分享了一个细节:在所有短视频素材和直播间里,他都要求主播将语速放慢到平时的50%。
如果创始人不属于某个消费群体,想要做这个人群的生意,就需要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弥补。因此,许多创业者更愿意做与自己年龄相仿或更年轻消费者的生意。
在旅行和消费品之外,中老年群体的另一个刚需消费是居住。例如,日本中老年人组成养老搭子,生活在二三线城市,约定一起居住生活但保持适当距离,有困难时全力帮助对方。她们还会定期组织周末沙龙,邀请医生、音乐家等分享,成为城市的交友中心。
国内这样的职责通常由社区和居委会承担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自治组织出现。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是“跨代共居”,日本老年人愿意出租空间给年轻人,收取较少房租,获得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。年轻人也愿意向长辈请教,互相照顾。
在日本核心城市地段,还衍生出了“社区食堂”。东京**会对其进行补贴,促进老年人交流互动。甚至将学生食堂与老年食堂放在一起,提供跨代交流机会。
这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营养餐饮选择,提升居民健康水平,还建立起关怀机制,如老人超过3天没来吃饭,就可能要进行家访。
从选择配乐、寿衣、发型、妆发到躺进棺材体验,一站式全包,甚至提供出版个人传记服务,旨在缓解老年人的死亡焦虑。
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,未来中国商业世界一定会出现相应的创新,商业机构、**、家庭等社会角色的分工可能也会随之变化,值得提前思考。
- 微信号
- 微信扫一扫
- 搞钱阿蓝
- 微信扫一扫
评论